当前位置:首页 > 唯美句子 > 正文内容

从的文言文翻译 有从字的文言文翻译

tyi456BNML3周前 (04-17)唯美句子4

一、文言文从的解释

1.文言文中从的意思是什么

基本含义

cóng

1、依顺:顺从。盲从。从善如流。

2、采取,按照:从优。

3、跟随:愿从其后。

4、跟随的人:侍从。仆从。

5、参与:从业。从政。投笔从戎。

6、由,自:从古至今。从我做起。

7、次要的:主从。从犯。

8、冠“从”称,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:从父。

9、中国魏以后,古代官品(有“正品”和“从品”之分,宋代为龙图阁大学士从二品)。

注:古音中官品的“从”念zòng。

cōng

姓。从姓。

其它含义

zòng

1、古同“纵”,竖,直。

2、古同“纵”,放任。[1]

3、古同“纵”,南北方向,也指合纵的盟约。

《过秦论》合从缔交,相与为一。

通假字情况

1、从通“纵”,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欲不可从。”南北为纵,东西为横。从即纵。

2、从又通“踪”。

《史记·聂政列传》:“今乃以妾尚在之故,重自刑以绝从。”

黄现璠《古书解读初探》“绝从”意谓消灭踪迹。古书中“从”还可作“南北”、“放纵”等解。

【动词】cóng

1、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像二人相从形。

2、随行,跟随。

従,随行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
客从拜辱于朝。——《周礼·司仪》

或从王事。——《易·坤》

啬人不从。——《易·夏小正》

从以孙子。——《诗经·邶风·击鼓》

禽兽可羁而从之。——《淮南子·泛论》

雨雪之朝,风月之夕,予未尝不在。——宋·苏轼《超然台记》

从(袁可立)问业者云集。――明董其昌《节寰袁公行状》

一狼得骨止,一狼仍从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狼三则》

又如:从龙(随从帝王创业开国);从学(跟随受学);从骑(骑马随从的人);从嫁(陪嫁的侍婢);从井救人(跟着跳下井去营救落井者)。

3、顺从;依从。

不昭不从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十一年》

妇人从人者也。——《礼记·郊特牲》

从祀先公。——《左传·定公八年》

又如:从权(依从权宜之计);从时(顺合时宜);从允(答应,允许);从服(归附,顺从)。

4、参与其事。

故从事于道者。——《老子》。注:“为也。”

又如:从戎(参军);从事(官名。汉以后三公和州郡长官都自设僚属,大多数为“从事”)。

5、听从,取法。

尚书周洪谟等如迁议,从之。——《明史·列传七十二》

如:从法(遵守法令);从听(听从);从谏(听从谏言);从教(听从教导)。

6、采取某一种办法或原则。如:从严,一切从简。

【介词】cóng

自,由。用作虚词,表示起点。

贺知章《回乡偶书》: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

又如:从生(所由产生);从自(自从);从马上猛跌下来。

【副词】cóng

素来,一向。如:从初(当初;先前);从复(重新,再次)。

【名词】cóng

1、因由。

欲贵其小女,道无从。——《汉书·外戚传》

2、次要的、追随的人或物。如:从车(次于主车的副车);主从;分别首从。

3、堂房亲属。

从祖、从父、从母。——《尔雅·释亲》

又如:从母(姨母,母亲的姊妹);从女(侄女);从子;从兄(同祖伯叔的儿子而年长于自己的人)。

【形容词】cóng

1、言词顺畅的。

贵在于意达言从,理归乎正。——《后汉书》

2、次要。如:从犯。

2.帮解释下下列文言文中的词吧1从学过的文言文找出下列实词的不同义

1-爱1爱其子,择师而教之(爱护) 2秦爱纷奢,人亦念其家(喜欢,爱好) 3齐国虽褊小,我何爱一牛(爱惜,吝惜)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(爱惜,吝惜)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(爱慕,欣赏) 6古之遗爱也(恩惠) 7爱而不见,搔首踯躅(通“薆”.隐蔽,躲藏)2-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(安稳)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.(安全) 3然后得一夕安寝(安逸) 4则宜抚安,与结盟好(安抚,抚慰)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(安置、安放) 6将军迎操,欲安所归乎(哪里) 7衣食所安(养生) 8既来之,则安之(使---安) 3-兵 1收天下之兵,聚之咸阳(兵器,军械)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,秦不敢动(士兵,军队) 3故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(用兵策略,战略) 4左右欲兵之(用兵器杀人,名词作动词)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(兵符,复合词,古代调兵用的凭证)4-朝cháo 1朝服衣冠(zhāo早晨) 2相如每朝时,常称病(朝见,朝拜) 3强国请服,弱国入朝(朝见,朝拜) 4于是入朝见威王(朝廷) 5两朝开济老臣心(朝代) 6期年不听朝(朝政) 7坐南朝北(对、向,动词) 5-除 1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(台阶,名词) 2为汉家除残去秽(清除,去掉) 3举先王之政,以兴利除弊(清除,去掉)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(整修,修理)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(拜官授职) 6扶辇下除(门屏之间,名词) 6-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(言词,言语)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(文词,文学) 3动以朝廷为辞(藉口) 4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辞(推辞) 5我从去年辞帝京,谪居卧病浔阳城(告别,辞别) 6陶渊明的《归去来兮辞》(古代的一种文体) 7大礼不辞小让(讲究,计较) 8博闻强志,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(辞令,应酬的言辞) 9秦王恐其破璧,乃辞谢(辞谢,婉言道歉) 10近者奉辞伐罪(命令)7-殆 1知彼知已,百战不殆(危险,形容词)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(几乎,副词) 3郦元之所见闻,殆与余同(大概,恐怕,副词)4思而不学则殆(精神疲倦而无所得,形容词)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对不起。

后面那个不会。

3.文言文的翻译、解释、理解

【注释】匡衡:西汉经学家逮:到,及。

不逮,指烛光照不到。穿壁:在墙上打洞。

穿:凿邑人:谓同县的人。古时“县”通称为“邑”。

大姓:富户;大户人家。文不识:指文名不识。

与:给。佣作:被雇佣劳作。

愿:希望。偿:值,指报酬(回报)。

怪:对。

感到奇怪(文中可翻译对此感到奇怪)。遍:尽资:借。

映:映照。遂:于是,就。

大学:大学问家。译文上面有了。

【结论】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:外因(环境和条件)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,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,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,终于一举成员。

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、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,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,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。条件再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,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件,学习关键在于愿意学习以及拥有顽强的意志。

匡衡字稚圭,勤奋好学。可是家境贫寒,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。

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,总烛光明亮,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。怎么办呢?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。

后人即用“凿壁、空壁、偷光、偷光凿壁、凿壁借辉、借光”等指勤学苦读,有时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。【词】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凿壁偷光(主人公匡衡好学)。

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是借邻舍的烛光读书。而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勤奋学习。

【人物简介】匡衡(生卒年不详),字稚圭,东海承(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,另一说为:山东省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匡王村)人。西汉经学家,以说《诗》著称。

元帝时位至丞相。匡家世代务农,但匡衡却十分好学,勤奋努力,由于家境贫寒,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。

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《诗经》。由于勤奋学习,他对《诗》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,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“无说《诗》,匡鼎来。

匡说《诗》,解人颐”之语,是说听匡衡解说《诗经》,能使人眉头舒展,心情舒畅,可见匡衡对《诗经》理解之深。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。

根据汉朝规定,博士弟子掌握“六经”中的一经,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,考试得甲科者,可为郎中,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,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。匡衡九次考试,才中了丙科,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。

但匡衡对《诗经》理解之深,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,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。元帝即位后,任用匡衡为郎中,迁为博士,给事中。

这时,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、地震等灾变,匡衡乘机上书,引用《诗经》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,劝元帝“减宫室之度,省靡丽之饰,考制度,修内外,近忠正,远巧佞,”“任温良之人,退刻薄之吏,显洁白之士,昭无欲之路”(《汉书•匡衡传》,下引同),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,弘扬礼让仁和之风。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,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、太子少傅。

在后几年里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,尤喜爱《诗经》,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《诗》,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,因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。建昭三年(公元前36年)丞相韦玄成病逝,匡衡又代为丞相,封乐安侯,辅佐皇帝,总理全国政务。

匡衡可算是因明经而位极人臣的典型了。匡衡任职期间,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,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,按照经典予以答对,言合法义,博得元帝信任。

每当朝廷大臣讨论政务时,匡衡总是引《诗经》为据,认为“六经者,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,著善恶之归,明吉凶之分,通人道之意,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。故审六经之指,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,草木昆虫可得而育,此永永不易之道也。”

匡衡的主张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,这与从汉朝中期就开始兴起的独尊儒术,推重经学,微言大义的社会风尚是分不开的,实际是汉朝统治者用以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。元帝后期时,宦官石显为中书令,他结党营私,把持朝政,怂恿元帝加重赋役,剥削人民,但因有皇帝的宠幸,没人敢触犯他。

成帝即位后,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,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,并纠举他的党羽,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,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。不久,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,被人弹劾,贬为庶民,返回故里,不几年,病死于家乡。

元帝封其为安乐侯,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,匡衡利用郡图之误,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。成帝时,司隶校尉骏等告其“专地盗土”(指扩大国界),被免为庶人。

【近义词】穿壁引光凿壁偷光凿壁借光【用例】(元•乔吉《李太白匹配金钱记•第三折》):“枉了你穷九经三史诸子百家,不学上古贤人囊萤映雪,凿壁偷光,则学乱作胡为。”【典故】西汉时期,有个农民的孩子,叫匡衡。

他小时候很想读书,可是因为家里穷,没钱上学。后来,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,才有了看书的能力。

匡衡买不起书,只好借书来读。那个时候,书是非常贵重的,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。

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,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,不要工钱,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。过了几年,匡衡长大了,成了家里的主要劳。

4.“从”字文言文解释,含例句

cóng①跟随;跟从。

《垓下之战》:“有美人名虞,常幸从。”《荷蓧丈人》:“子路从而后。”

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。”【又】使……跟从;让……跟随。

《鸿门宴》:“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。”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公子从车骑,虚左,自迎夷门后生。”

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从数骑出,微行入古寺。”【又】追赶;追随。

《孙子兵法·军争》:“佯北勿从。”《狼》:“一狼得骨,止,一狼仍从。”

②顺从;听从。《论语·十则》:“多闻,择其善者而从之。”

③参与。王安石《上皇帝万言书》:“及使之从政,则茫然不知其方……。”

《琵琶行》:“弟走从军阿姨死。”④依傍;紧靠着。

《鸿门宴》:“樊哙从良坐。”⑤副,与“正”相对。

《魏书·官氏志》:“前世职次皆无从品,魏氏始置之。”⑥行;做;处理。

《教战守策》:“而行之既久,则又以军法从事。”《群英会蒋干中计》:“汝既为水军都督,可以便宜从事。”

⑦任;任凭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

⑧由;自。《鸿门宴》:“从此道至吾军,不过二十里耳。”

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旦日,客从外来。”《木兰诗。

魏氏始置之;跟从,与“正”相对!@3)(,则秦畏而六国强:“子路从而后!#@#锐,微行入古寺:“前世职次皆无从品。《教战守策》。”

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多闻,被释放或赎身为平民叫“从良”。”⑧<;紧靠着;动>:“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!3)(。

杜甫《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》.南北方向;跟。”《项脊轩志》.办事。

《鸿门宴》。)②<;三秦称横。”

zòng①通“纵”。”【从容】不慌不忙:“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,则茫然不知其方……。

王安石《上皇帝万言书》。”(@1@#精。

《史记·张仪传》,则又以军法从事。”《狼》:“新太守至,故臣愿先从于易:“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:“佯北勿从,莫若从以孤秦。”

④<。《垓下之战》。”

②<。”2.官职名。

战国时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联盟;动>,虚左,客从外来。后指一女不事二夫。”

2:“故为王至计,则遣从以一少牢告庙;介>:“从余问古事,择其善者而从之,不逾矩。”《木兰诗》。

《汉书·王吉传》;任。《鸿门宴》。

《战国策·楚策一》;顺从。”《荷蓧丈人》.①

【从亲】合纵相亲.旧指***脱离乐籍而嫁人:“而行之既久;放纵。”【从一而终】《周易·恒》。

《魏书·官氏志》;名>,不过二十里耳。”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东西方向:“侍臣缓步归青琐;做;由。

《送东阳马生序》。《论语·为政》;参与;任凭,夫死不得再嫁!#)(:“及使之从政:“有美人名虞,从也。

《鸿门宴》。”《琵琶行》。

张鷟《朝野佥载三·韦桃符》,可以便宜从事:“今王地小民贫;行:“妇人贞吉:“弟走从军阿姨死,自迎夷门后生!@#。”③<。

1,从此替爷征。《新五代史·伶官传序》,京兆韦衮有奴曰桃符……衮至左卫中郎。”

⑨<:“公子从车骑;处理事务,常幸从:“旦日;听从,一狼仍从,营妓陈状。”【从事】1!@#教。”

《群英会蒋干中计》。《诗经·齐风·南山》cóng①<,则秦强而天下弱;副:“樊哙从良坐,退食从出每迟。

王充《论衡·答佞》:“愿为市鞍马;特指合纵;让……跟随;动>!#:“隋开皇中。王辟之《渑水燕谈录》卷十,以桃符久从驱使:“衡从其亩;依傍;动>!@#育,止。”

【从良】1;动使动>。”⑥<:“其后复放从自若;处理;动>。

《论语·十则》:“从此道至吾军。《孙子兵法·军争》。”

【又】追赶。”(衡;介>。”

2。”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。”

本指用情始终如一;自.封建社会奴婢皆有籍,乃放从;形>动>。”⑤<:“一狼得骨:“其后用兵:“汝既为水军都督;动>:“六国约从:“从数骑出!#)望采纳:“七十而从心所欲。”

【又】<。

5.从的古文的意思

依顺:顺从。盲从。从善如流。

2、采取,按照:从优。

3、跟随:愿从其后。

4、跟随的人:侍从。仆从。

5、参与:从业。从政。投笔从戎。

6、由,自:从古至今。从我做起。

7、次要的:主从。从犯

8、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:从父(伯父、叔父的通称)。

9、中国魏以后,古代官品(有“正品”和“从品”之分,宋代

为从二品)。

10、姓。从姓。[1]

其它字义

1、古同“纵”,竖,直。 2、古同“纵”,放任。

6.文言文里"于"字的用法中"从"的意思是什么

囧……说的啥米?不懂

表示动作、行为的所从,意义相当于“从”或“自”、“由” [from]。如:青出于蓝而胜于蓝;取之于民,用之于民

1、因为,由于:例:

⑴此独以跛之故,父子相保。

⑵臣是以无请也。

⑶惟三保勇而多艺,推为长。

⑷以其境过清,不可久居,乃记之而去。

⑸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

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,徒以有先生也。

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?

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,不敢复有株治。

⑼不赂者以赂者丧。

⑽以心中有足乐者。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,故内惑于郑袖,外欺于张仪。

是不是这个?

7.文言文"以"的解释

文言文【以】字用法(一)介词 1.表示工具。译为:拿,用,凭着。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。(《石钟山记》) 2.表示凭借。译为:凭,靠。①以勇气闻于诸侯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②久之,能以足音辨人。(《项脊轩志》)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。(《屈原列传》) 3.表示所处置的对象。译为:把。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。(《赤壁之战》) 4.表示时间、处所。译为:于,在,从。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。②以崇祯十七年夏,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。③果予以未时还家,而汝以辰时气绝。 5.表示原因。译为:因为,由于。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?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,不敢复有株治。(《五人墓碑记》)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,故内惑于郑袖,外欺于张仪。(《屈原列传》) 6.表示依据。译为:按照,依照,根据。①今以实校之。(《赤壁之战》)②余船以次俱进。(《赤壁之战》)说明:“以”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,有时可以省略。①以一当十(成语)②夜以继日(成语)③秋以为期(《诗经·氓》)(二)连词。 1.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。可译为“而”“又”“而且”“并且”等,或者省去。①夫夷以近,则游者众。(《游褒禅山记》)②忽魂悸以魄动。(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) 2.表示承接关系,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。可译为"而"或省去。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。(《石钟山记》)②樊哙侧其盾以撞。(《鸿门宴》)③各各竦立以听。(《促织》) 3.表示目的关系,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。可译“而”“来”“用来”“以致”等。①请立太子为王,以绝秦望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②当求数顷之田,于伊、颍之上,以待余年,教吾子与汝子(《祭十二郎文》)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,日削月割,以趋于亡(《六国论》) 4.表示因果关系,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,可译为"因为"。例如:①不赂者以赂者丧(《六国论》)②所谓华山洞者,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(《游褒禅山记》)③诸侯以公子贤,多客,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。(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) 5.表示修饰关系,连接状语和中心语,可译为"而",或省去。例如:①木欣欣以向荣,泉涓涓而始流。(陶渊明《归去来辞》)(三)助词 1.作语助,表示时间、方位和范围。例:①受命以来,夙夜忧叹。(以:表时间)(《出师表》)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。(以:方位)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。(以:表范围) 2.作语助,起调整音节作用。例:①逆以煎我怀。(《孔雀东南飞》)(四)动词 1.以为,认为。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。(《触龙说赵太后》)②皆以美于徐公。(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) 2.用,任用。①忠不必用兮,贤不必以。(《涉江》)(五)名词。译为:缘由,原因。①古人秉烛游,良有以也(李白《春夜宴桃李园序》)(六)通假 1.通“已”,已经。①固以怪之矣。②日以尽矣。 2.通“已”,止。

8.在文言文中,“从”翻译为“跟从”的例句和例句的翻译

1、指随从出游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樊迟从游於舞雩之下。”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子路喜从游,遇长沮、桀溺、荷蓧丈人。”

2、与之相游处。谓交往。《史记·郦生陆贾列传》:“郦生见谓之曰:‘吾闻沛公慢而易人,多大略,此真吾所愿从游。’”《后汉书·爰延传》:“善人同处,则日闻嘉训;恶人从游,则日生邪情。”宋陈鹄《耆旧续闻》卷二:“余尝登门,出近作《赠别》长短句以示公……公赏诵久之。是后,从游颇密。”

3、指随从求学。明徐爱《卷上‘按语’》:“从游之士,闻先生之教,往往得一而遗二,见其牝牡骊黄,而弃其所谓千里者,故爱备録平时之所闻,私以示夫同志,相与考而证之,庶无负先生之教云。”

9.在文言文中,“从”翻译为“跟从”的例句和例句的翻译

1、指随从出游。

《论语·颜渊》:“樊迟从游於舞雩之下。”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子路喜从游,遇长沮、桀溺、荷蓧丈人。”

2、与之相游处。谓交往。

《史记·郦生陆贾列传》:“郦生见谓之曰:‘吾闻沛公慢而易人,多大略,此真吾所愿从游。’”《后汉书·爰延传》:“善人同处,则日闻嘉训;恶人从游,则日生邪情。”

宋陈鹄《耆旧续闻》卷二:“余尝登门,出近作《赠别》长短句以示公……公赏诵久之。是后,从游颇密。”

3、指随从求学。明徐爱《卷上‘按语’》:“从游之士,闻先生之教,往往得一而遗二,见其牝牡骊黄,而弃其所谓千里者,故爱备録平时之所闻,私以示夫同志,相与考而证之,庶无负先生之教云。”

二、从在文言文翻译

1.在文言文中,“从”翻译为“跟从”的例句和例句的翻译

1、指随从出游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樊迟从游於舞雩之下。”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子路喜从游,遇长沮、桀溺、荷蓧丈人。”

2、与之相游处。谓交往。《史记·郦生陆贾列传》:“郦生见谓之曰:‘吾闻沛公慢而易人,多大略,此真吾所愿从游。’”《后汉书·爰延传》:“善人同处,则日闻嘉训;恶人从游,则日生邪情。”宋陈鹄《耆旧续闻》卷二:“余尝登门,出近作《赠别》长短句以示公……公赏诵久之。是后,从游颇密。”

3、指随从求学。明徐爱《卷上‘按语’》:“从游之士,闻先生之教,往往得一而遗二,见其牝牡骊黄,而弃其所谓千里者,故爱备録平时之所闻,私以示夫同志,相与考而证之,庶无负先生之教云。”

2.在古文中“之”的意思和用法

◎之 zhī〈动〉(1)(会意.象艹过屮.枝茎益大.本义:出,生出,滋长)(2)同本义 [grow]之,出也.象艹过屮,枝茎益大有所之,一者,地也.——《说文》如语焉而未之然.——《礼记》.俞樾平议:“此之字乃其本义.未之者,未出也.”(3)往,朝某方向走,到…去 [go to;leave]之,适也.——《广雅》自伯之东.——《诗·卫风·伯兮》之沛公军.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之虚所卖之.(“虚”同“墟”)——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佯狂不知所之者.——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吾欲之南海,何如?——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(4)又如:之如(前往);之往(去;到);之官(上任;前往任所);之国(前往封地);之适(前往)词性变化◎之 zhī〈代〉(1)指示人或事物,相当于“这个”“那个” [this;that]宣王说之.(之:指南郭处士来吹竽.)——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虎因喜,计之曰.(之:这,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.)——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当分明记之.(之:指共读情景.)——清·袁枚《祭妹文》为之,则难者亦易矣.(之:代词,指天下事.)——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(2)又如:较之中学时代;因之,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(3)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,相当于他、她、它、他们 [he;her;it;they;them]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,遇之.——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(4)又蹇叔哭之.巫医乐师百工之人.(“之”是指示代词,指代“巫医乐师百工”.)——唐·韩愈《师说》(5)又如:取而代之;战而胜之;为之感叹;使之顺利发展;与之见面(6)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其”、“他的”、“其他的” [its;his;other]纣王令推上法场,斩之老母.——《武王伐纣平话》◎之 zhī〈助〉(1)的 [of](2)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.——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开火者,军中发枪之号也.(3)又如:钟鼓之声;一家之长;原因之一;夫子之文章(4)用于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吾见师之出.——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(5)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口之于味,有同耆也.——《孟子》◎之 zhī〈形〉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,“之”字形 [zigzag].如:之江(江流曲折如“之”字者);之字路(曲折如“之”字形的路)常用词组。

3.“是”在文言文中的翻译

shì

〔代〕

(1)此,这 [this;that]

是谓伐德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宾之初筵》

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下》

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。——汉·贾谊《论积贮疏》

(2)又如:是日(此日,这一天);是夕(这天晚上);是处(这里;此处);是长是短(这样长这样短;如此这般);是月(这个月);是年(今年);是可忍,孰不可忍

shì

〔动〕

(1)赞同;认为正确;肯定 [praise;justify]

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,度义而后动,是而不见可悔故也。——宋·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

是己而非人,俗之同病。——清·刘开《问说》

(2)又如:是古非今(崇尚古代的,贬低现代的);是是非非(肯定正确的,否定错误的。指评定是非);各是其是;深是其言

(3)订正 [correct]。如:是正(订正;校正)

(4)遵从,以为法则 [follow]

不法先王,不是礼义。——《荀子》。杨柳桥诂:“《尔雅》:‘是,则也。’”

(5)关系词。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[be]

正是四国。——《诗·曹风·鸤鸠》

吾作此书时,尚是世中一人。——清·林觉民《与妻书》

汝是大家子,仕宦于台阁。——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
(6)又如:今天是端午节;只能是他来电话

(7)表示两种事情同一,或后者说明前者

原其理,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,沙土尽去,唯巨石岿然挺立耳。——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》

(8)又如:他不是学生

(9)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“是”后面所说的情况。如:院子里是冬天,屋子外是夏天

(10)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。如:对是对,错是错,不能混为一团

(11)表示存在 [be;exist]。如:房子前面是禾场

(12)表示让步 [be…,but]

此去经年,应是良辰美景虚设。——宋·柳永《雨霖铃》

(13)又如:这料子是块好料子,就是贵了点

(14)表示适合 [be suit]。如:放的是地方

(15)尝试。用同“试” [try]。如:是猜(试猜)

(16)像;似 [like;resemble]。如:是言不是语(似说非说;旁敲侧击)

shì

〔名〕

(1)商业、职业或***的事务、业务或国务 [affairs]

君臣不合,则国是(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)无从定矣。——范晔《后汉书》

(2)又如:是事(事事,凡事);国是

(3)姓

shì

〔助〕

帮助宾语提前

孜孜焉唯进修是急,未之多见也。——清·刘开《问说》

主上屈法申恩,吞舟是漏。——南朝梁·丘迟《与陈伯之书》

4.“于”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

〈动词〉

1.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。本义:超过)

2.往;去 [go]

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。——《诗·周南·桃夭》。毛传:“于,往也。”

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,逋播臣。——《书·大诰》

3.取 [take]

昼尔于茅,宵尔索陶。——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

4.如;好像 [look]

《易》曰:“介于石,不终日,贞吉。”介如石焉,宁用终日,断可识矣。——《易·系辞下》

5.又如:于何(如何)

〈介词〉

1.引进动作、行为的时间、处所,意义相当于“在”、“到”或“在…方面(上、中)” [in, at, etc]

捐金于野。——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
2.又

成于机杼。

射于家圃。——宋·欧阳修《归田录》

3.又

葫芦置于地。

力足以至焉,于人为可讥,而在己为有悔。——宋·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

于时冰皮始解,波色乍明。——明·袁宏道《满井游记》

越长城之限,至于泰安。(于:介词,到。)——清·姚鼐《登泰山记》

4.又如: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;于以(在何处);于兹(在此);于时(在此)

5.引进动作、行为的对象,相当于“向”、“对”、“对于” [for, etc]

告之于帝。——《列子·汤问》

何有于我。——《论语》

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,惑矣。——唐·韩愈《师说》

言于李愬。——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

语于富者。——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
6.又如: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

7.表示动作、行为的所从,意义相当于“从”或“自”、“由” [from]。如:青出于蓝而胜于蓝;取之于民,用之于民

8.在被动句中,引进动作、行为的主动者,相当于“被” [by]

不拘于时。——唐·韩愈《师说》

苦于多疾。——宋·苏轼《教战守》

伤于缚者。——清·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
择于自然。——清·薛福成《观巴黎油画记》

9.又如:我限于水平,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

10.引进比较对象,意思相当于“比” [than]

甚于妇人。——《战国策·赵策》

毛先生以三寸之舌,强于百万之师。——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

同于真。——清·薛福成《观巴黎油画记》

11.又

同于幻。

近于自然。——蔡元培《图画》

12.又如: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

13.表示把动作、行为加给对方,相当于“给” [to, etc]。如:荣誉归于教练

14.表示相对的位置 [in]。如:垂直于肋板的脊柱

15.姓

1.词缀。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,不必译出

以至于寸。——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
越于诸侯。——《国语·晋语》

2.又

以免于难。

可以免于难。

3.“於”

4.另见 yū

5.会,在文言文里面怎么翻译

会huì一〈动〉(1)(会意。

古文从合,从彡。按彡亦众多意。

本义:会合)(2)同本义 [get together;assemble]会,合也。——东汉·许慎《说文》会,聚也。

——《广雅·释诂三》会同有绛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车攻》会言近止。

——《诗·唐风·杕杜》会朝清明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大明》会诸其币。

——《仪礼·聘礼》以会天地之藏。——《礼记·月令·季秋》然后天下会于一。

——柳宗元《封建论》迁客骚人,多会于此。——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(3)又如:会茶(一起喝茶);会酒(一起吃酒);会猎(原指会合打猎,又比喻会同作战);会衔(联名签署公文);会次(朝会停留的时刻)(4)晤见 [meet;see]时见曰会。

——《周礼·太宗伯》相见于却地曰会。——《礼记·曲礼》会者何,期辞也。

——《公羊传·桓公十年》留待作遗施,于今天会因。——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与燕王会境上。

——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会于西河外渑池。与秦王会渑池。

与赵王会饮。(5)又如:会定(见到);会少离多(相会少,别离多);昨天我没有会着他(6)使协调一致;符合 [accord with]音韵清畅,又深会女心。

——梁·吴均《续齐谐记》(7) [体力或智力方面]能 [can;be able to]。如:他会滑冰;他会读;他会弹钢琴(8)懂得 [know]。

如:他会英文;他会做思想工作(9)对…进行社交性看望 [visit]。如:会朋友。

6.文言文翻译

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:“南阳无令,其谁可而为之?”祁黄羊曰:“解狐可。”平公曰:“解狐非子之仇邪?”对曰:“君问可,非问臣之仇也。”平公曰:“善。”遂用之,国人称善焉。

居有间,平公又问祁黄羊曰:“国无尉,其谁可而为之?”对曰:“午可。”平公曰:“午非子之子邪?”对曰:“君问可,非问臣之子也。”平公曰:“善。”又遂用之,国人称善焉。孔子闻之曰:“善哉,祁黄羊之论也!外举不避仇,内举不避子,祁黄羊可谓公矣。”

译文:

晋平公问祁黄羊,说:“南阳没有县令,你认为谁可以胜任?”祁黄羊说:解狐可以。晋平公说: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?他回答说:您是问我谁能胜任而不是谁是我的仇人。晋平公说:好。就用他做县令了,全国的百姓都称赞祁黄羊。

过了些日子,平公又问祁黄羊,说:国家没有太尉,你认为谁可以胜任?”祁黄羊说:午可以。晋平公说:午不是你的儿子吗?他回答说:您是问谁可以胜任而不是谁是我的儿子,晋文公说好。又任用了。全国的百姓都称赞祁黄羊。

孔子听说后,感叹道:“唉,祁黄羊做的是对的,他荐举别人,大公无私啊!”

三、有从字的文言文翻译

1.文言文的‘于’字有哪些翻译

一、介词“于”与名词、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,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。

1.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。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、出现或进行。

A.“于”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,作补语。可译为“在”,或仍作“于”。

例:身直为闺合之臣,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(西汉·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)明《巡抚登莱右佥都御史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夫妇诰》:“庆既,覃于流虹恩,宜颁于秉钺。” B.“于”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,作状语。

可译为“在”。例:韩遂等起凉州,复为中郎将,西拒遂。

于望垣硖北,为羌、胡数万人所围,粮食乏绝(西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吕布传》)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。“于”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,作补语。

可译为“从”“由”“自”等。例: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,计不独生而令赵亡(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)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。

“于”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,作补语。可译为“至”“到”等。

例: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,让魏公子曰(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) 2.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。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。

“于”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,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。可译为“在”。

例:故士有画地为牢,势不可入,削木为吏,议不可对,定计于鲜也(《报任安书》)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。“于”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,作补语。

可译为“到……时”“至”,或仍作“于”。例: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,以稍陵迟,至于鞭箠之间,乃欲引节,斯不亦远乎(《报任安书》) 3.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。

“于”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,作补语。可译为“以”“把”等。

例:今予其敷心腹贤肠,历告尔百姓于朕志(《尚书·盘庚下》) 4.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。“于”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,作补语。

不必译出。例:少卿足下:曩者辱赐书,教以慎于接物,推贤进士为务(《报任安书》) 5.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,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。

“于”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,作补语。可译为“向”。

例: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,数遗魏王及公子书,请救于魏(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) 6.引进交付、传递的接受者。“于”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,作补语。

可译为“给”,或仍作“于”。例:景公有爱女,请嫁于晏子(《晏子春秋·内篇·杂下》) 7.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,表示人、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。

⑴“于”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,作补语。可译为“对”“对于”。

例:今虽欲自雕琢,曼辞以自饰,无益于俗,不信,适足取辱耳(《报任安书》)⑵“于”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,作状语。可译为“对”“对于”。

例:沣州人张居士,于禅学有所得,临终之岁,禅坐静室,约其徒满百日乃开(《续夷坚志·张居士》) 8.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,表示动作行为是甲、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,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,是主动者。“于”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,作补语。

可译为“跟”“同”“与”等。例:六年春,齐伐宋,以其不同盟于齐(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) 9.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。

一般用以说明异同。“于”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,作补语。

可译为“跟”“与”等。例:当此之时,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(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) 10.引进比较的对象,表示程度的比较。

“于”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,作补语。可译为“比”。

例: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太山,或轻于鸿毛,用之所趋异也(《报任安书》) 11.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,表示被动。“于”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,作补语。

可译为“被”。例: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,故内惑于郑袖,外欺于张仪(《屈原列传》) 12.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,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。

“于”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,作状语或补语。可译为“为”。

例: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,非不能事君也(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六年》)按:群臣不为鲁君尽力。二、连词连接词或词组,表示并列关系。

《尚书》中用得较多。可译为“和”“与”等。

例: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(《尚书·康诰》)按: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。三、助词 1.用于句中,标志宾语前置。

例:四国于蕃,四方于宣(《诗经·大雅·崧高》)按:蕃,捍御;宣,教化。捍御四国,教化四方。

2.用于句中,位于动词之前,主语之后,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。使语句和谐,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。

例: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,与子同仇(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) 3.用于句首,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。例:于疆于理,至于南海(《诗经·大雅·崧高》)四、语气词用于句末,表示疑问语气。

可译为“吗”等。例:昭王曰:然则先生圣于?(《吕氏春秋·审应》)五、动词(1)(象形。

甲骨文字形,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。

2.有些字的文言文意思,跪求

1、易

(1)换,交换

寒暑易节。——《列子·汤问》

寡人欲以百里之地易安陵。——《战国策·魏策》

(2)改变,更改

狱词无易。——清·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
(3)容易。与“难”相对

贵货而易土。——《国语·晋语七》

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。——《礼记·乐记》

2、难

(1)困难;艰难;不容易

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。——李白《蜀道难》

(2)为难,畏难;感到困难

铁衣冷难着。——唐·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

3、类

(1)又

亦类此耳。

梨栗枣柿之类。——宋·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

(2)事例;条例

举类迩而见义远。——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

(3)相似;像

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。——清·袁枚《黄生借书说》

4、故

(1)事;事情

昭伯问家故,尽对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

敢问天道乎,抑人故也?—《国语·周语下》

(2)旧识;旧交

君安与项伯有故?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5、知

(1)懂得,了解,理会

百姓闻之,知与不知,无老壮皆为垂涕。——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

食马者不知。——唐·韩愈《杂说》

(2)要好

悲莫悲兮生别离,乐莫乐兮新相知。——《楚辞·九歌》

1、易:(1)交易;(2)交换;(3)改变;(4)容易;(5)轻视;(6)平坦;(7)怠慢;(8)周易的简称。

2、难:(1)困难;(2)灾难;(3)诘责。

3、类:(1)种类;(2)相似;(3)大都。

4、故:(1)原因;(2)事故、变故;(3)旧;(4)故意;(5)死亡。

5、知:(1)知道;(2)知识;(3)交好;(4)执掌、负责。

3.“以”字在古文中有几个意思

虚词“以”的用法及例句(一)介词 1.表示工具。

译为:拿,用,(用)凭……身份。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。

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,用)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(《五人墓碑记》(用)凭……身份。) 2.表示凭借。

译为:凭,靠。①以勇气闻于诸侯。

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②久之,能以足音辨人。(《项脊轩志》)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。

(《屈原列传》) 3.表示所处置的对象。起提宾作用,可译为“把”。

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。(《赤壁之战》)②秦亦不以城予赵,赵亦终不予秦璧。

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 4.表示时间、处所。译为:于,在,从。

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。(《五人墓碑记》)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,自京师乘风雪,……至于泰安。

(《登泰山记》)以崇祯十七年夏,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。(顾炎武《复庵记》)③果予以未时还家,而汝以辰时气绝。

(《祭妹文》) 5.表示原因。译为:因为,由于。

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?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,不敢复有株治。(《五人墓碑记》)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,故内惑于郑袖,外欺于张仪。

(《屈原列传》) 6.表示依据。译为:按照,依照,根据。

①今以实校之。(《赤壁之战》)②余船以次俱进。

(《赤壁之战》)说明:“以”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,有时可以省略。①以一当十(成语)②夜以继日(成语)③秋以为期(《诗经•氓》) 7.表示动作、行为的对象,用法同“与”,可译为“和”、“跟”;有时可译为“率领”、“带领”。

①天下有变,王割汉中以楚和。(《战国策•周策》)②(公子)欲以客往赴秦军,与赵俱死。

(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“率领”、“带领”)③今如此以百骑走,匈奴追射我立尽。(2002年高考《李广传》“率领”、“带领”〉)(二)连词。

1.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。常用来连接动词、形容词(包括以动词、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),可译为“而”、“又”、“而且”、“并且”等,或者省去。

①夫夷以近,则游者众。(《游褒禅山记》)②忽魂悸以魄动。

(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)③越国以鄙远。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 2.表示承接关系,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。

可译为“而”或省去。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。

(《游褒禅山记》)②樊哙侧其盾以撞。(《鸿门宴》)③各各竦立以听。

(《促织》) 3.表示目的关系,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。可译“而”“来”“用来”“以致”等。

①则请立太子为王,以绝秦望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②当求数顷之田,于伊、颍之上,以待余年,教吾子与汝子(《祭十二郎文》)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,日削月割,以趋于亡(《六国论》)④不宜妄自菲薄……以塞忠谏之路也。

(《出师表》) 4.表示因果关系,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,可译为“因为”。例如:①不赂者以赂者丧(《六国论》)②所谓华山洞者,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(《游褒禅山记》)③诸侯以公子贤,多客,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。

(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) 5.表示修饰关系,连接状语和中心语,可译为“而”,或省去。例如:①木欣欣以向荣,泉涓涓而始流。

(陶渊明《归去来辞》)(三)助词 1.作语助,表示时间、方位和范围。例:①受命以来,夙夜忧叹。

(以:表时间)(《出师表》)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。(以:方位)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。

(以:表范围)(《张衡传》) 2.作语助,起调整音节作用。例:①逆以煎我怀。

(《孔雀东南飞》)(四)动词 1.以为,认为。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。

(《触龙说赵太后》)②皆以美于徐公。(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) 2.用,任用。

①忠不必用兮,贤不必以。(《涉江》)(五)名词。

译为:缘由,原因。①古人秉烛游,良有以也(李白《春夜宴桃李园序》)(六)通假 1.通“已”,已经。

①固以怪之矣。(《陈涉世家》)②日以尽矣。

(《荆轲刺秦王》) 2.通“已”,止。①无以,则王乎?(《齐桓晋文之事》) [以为] 1.认为,把……当作或看作。

①虎视之,庞然大物也,以为神。(《黔之驴》)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!(《扁鹊见蔡桓公》)⑵把……作为或制成。

①南取百越之地,以为桂林、象郡。(以为:把它设为。)

(《过秦论》)②收天下之兵,聚之咸阳,销锋镝,铸以为金人十二。(《过秦论》) [以是][是以]相当“因此”,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。

①余是以记之,盖叹郦元之简,而笑李渤之陋也。(《石钟山记》)②公子往而臣不送,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(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) [有以][无以]意思分别是“有什么办法用来……”“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……”①项王未有以应,曰:“坐。”

(《鸿门宴》)②王语暴以好乐,暴未有以对也(《庄暴见孟子》)③故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(《劝学》)④臣无祖母,无以至今日,祖母无臣,无以终余年(《陈情表》)。

4.值字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

zhí

【动】

(形声。从人,直声。字本作“直”。本义:措置,放置)

同本义〖place〗

值,措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
值,本作直。…值与置同,故《说文》训值为措,训措为置,互相转注,其音义并同。——《说书丛录》

持,拿住〖hold〗

无冬无夏,值其鹭羽。——《诗·陈风·宛丘》

遇到,碰上〖happento〗

值河间岁试。——诸葛亮《出师表》

后值倾覆。

又如:值遇;正值国庆,老友相逢,真是高兴

值班〖beonduty〗

家父前日退值回来。——《老残游记》

又如:值日功曹(旧时朝廷值日官);值年班(每年轮流在规定的时间值勤);值月(在当值的那一月承应差事或担任某项工作);值年(在当值的那一年承应差事或担任某项工作)

价值相当〖beworth〗

游人五陵去,宝剑值千金。——孟浩然《送朱大人入寨》

价是值二千贯,只没个识主。——《水浒传》

又如:这匹马值三百美元;这个州赠予的木材和铁值几百万美元;它值多少钱

zhí

【名】

价值;数值〖value〗

可值千万金。——《乐府诗集·陌上桑》

又如:币值;产值

价钱〖price〗

黄金美者,其值与黑钱一万六千倍。——《天工开物》

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,望采纳

5.古文全文翻译

【译文】一个人做事要胆大,有魄力,但考虑事情又要心细、周密;用智要圆通灵活,但行为要端正大方。大的志向没有才干不会取得成就,而大的才干没有勤学苦练也是不成的。读书并不是能记能背,而要探究事物的所以然,融会贯通,如亲身实践。隐居在南阳的诸葛亮一展露才能就任丞相,淮阴的韩信一被重用就拜为大将,他们果然都是盖世雄才,这都是平时善于学习的结果。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读书应当知道这些。不然的话,世上能读书、能写文章却不善于做官、不善于做人的人就太多了。

【阅读提示】本文是郑晓训诫儿子的话,教育他要重视立志、读书和做人。文中的“大志非才不就,大才非学不成”、“盖世雄才,皆是平时所学”等语,饱含人生经验;读书当“如身亲履之”至今仍有指导意义

“眉眼口鼻四者,皆有神也”。一日,嘴对鼻子说“尔有何能,而位居吾上?”鼻子说:“吾能别香臭,然后子方可食,故吾位居汝上。”鼻子对眼睛说:“子有何能,而在我上也?”眼睛说:“吾能观美丑,望东西,其功不小,宜居汝上也。”鼻子又说:“若然,则眉有何能,亦居我上?”眉毛说:“我也不愿与诸君相争,我若居眼鼻之下,不知你一个面皮,安放哪里”?

眉毛,眼睛,嘴和鼻子他们四个都有灵性.一天,嘴对鼻子说:"你有什么本领,可以在我上面?"鼻子回答:"我能识别香味和臭味所以才能在你的位置之上."鼻子对眼睛说:"你有什么本领,可以在我上面?"眼睛说,:"我能观察善恶美丑,遥望东方和西方,我的功劳不小,所以位置在你上面."鼻子又说,"如果这样,那么眉毛有什么本领,也在我上面呢?"眉毛说,"我不能和各位相互争辩比较.如果我在眼睛鼻子下面,不知道你的脸放到哪里?"

昔周人有仕数不遇,年老白首,泣涕于途者。人或问之:“何为泣乎?”对曰:“吾仕数不遇,自伤年老失时,是以泣也。”人曰:“仕奈何不一遇也?”对曰:“吾年少之时学为文,文德成就,始欲仕宦,人君好用老。用老主亡,后主又用武。吾更为武,武节〔武略,武功。〕始就,武主又亡。少主始立,好用少年,吾年又老,是以未尝一遇。”

过去周朝有个人,(一生)多次求官没有得到君主赏识,(直到)年老鬓发斑白,(这天)在路上哭泣。有人问道:“您为什么哭泣呢?”他回答说:“我几次谋官都得不到赏识。现在自己伤心已经年迈,失去机会了,因此伤心地落泪。”那人又问:“您为什么一次都得不到赏识呢?”他回答说:“我少年时苦读经史,后来文才具备,试图求官,不料君王却喜欢任用老年人。这个君王死后,继位的君王又喜欢任用武士,我改学武艺,谁知武功刚学成,好武的君王又死去了。现在新立的君王开始执政,又喜欢任用年轻人,而我的年龄已经老了,所以终生不曾得到一次赏识,未能做官。”

(附)仕:做官。遇:遇合,指得到君主的信任赏识。时:时机,机会。就:古今异义,都是动词,都解释为“完成”“实现”。
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ZBLOG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novlenk.com/21739.html

分享给朋友:

“从的文言文翻译 有从字的文言文翻译” 的相关文章

最美池上时,在池上的古诗词里,遇见醉美的夏天

最美池上时,在池上的古诗词里,遇见醉美的夏天,一起来阅读精彩内容。绿树阴浓夏日长,楼台倒影入池塘。火热的夏天,人们常常绕步荷塘,感受夏天的清凉,尽享夏日之美。绿荫遍野,风暖昼长,横塘新荷,花丛蝶忙。在这繁花似锦的夏天里,让我们用心感受夏天的美好。最美池上时,在池上的古诗词里,遇见最美的夏天!池上二绝...

重阳节有哪些习俗重阳节传统习俗介绍 重阳节是几月几日

重阳节有哪些习俗重阳节传统习俗介绍 重阳节是几月几日,一起来阅读精彩内容。九月初九重阳节,又称为“重九节”,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。重阳节,亦称登高节、重九节、九月九、茱萸节、菊花节等。是农历九月九日。习俗有登高、赏菊、饮菊花酒、佩茱萸、吃重阳糕等。 今年的重阳节是10月14日。东南网记者 叶伏...

中药材孜然

中药材孜然,一起来阅读精彩内容。孜然拼音Zī Rán别名马芹子来源药材基源:为伞形科植物孜然芹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uminum cyminum L.采收和储藏:5月果熟时,将植株收回,晒干,除去杂种,留取果实备用。原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,高20-40cm。全株(除果实外)光滑无毛。叶柄长...

中秋祝福语简短独特 30句

中秋祝福语简短独特 30句,一起来阅读精彩内容。月圆中秋时刻至,祝福送到你身边。祝你中秋快乐,阖家欢乐!祝中秋快乐,事业有成,步步高升!中秋佳节,愿你笑容挂脸庞,幸福像月光一样温暖。祝你中秋节快乐,好事连连,好梦圆圆!月圆人圆,事事团圆;祝中秋快乐,万事如意!祝福你中秋佳节快乐,全家团聚,幸福安康。...

这些从小背到大的诗词,我们都读错了

这些从小背到大的诗词,我们都读错了,一起来阅读精彩内容。在诗词中,有许多,我们从小读到大的诗词,字词音却读错了,今天,就来盘点那些,我们从小背到大的易读错的字吧!《鹿柴【zhài】》唐·王维空山不见人,但闻人语响。返景【yǐng】入深林,复照青苔上。柴【zhài】,通“寨”、“砦”,是用树木围成的栅...

帐中香合香

帐中香合香,一起来阅读精彩内容。 中国香文化源远流长,说到帐中香,当然是南唐李主李煜所用的“帐中香”最为著名,李煜极其爱香,他在治国理政之余,调香和熏香,是他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,也写了不少著名香词,只可惜他“做个才子真绝代,可怜薄命作君王。” 周嘉胄的《香乘》卷十四 法和众妙香(一)江南李主帐中香...